受此次武汉疫情的影响,各行各业的返工都都到了延迟。随着疫情的控制,各地人员都开始陆续返工了。而此次疫情的发生对于建筑施工项目也带来了较多难题,下面益韧BIM培训小编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。
一、疫情期间项目工人管理难度大
1、入场实名登记繁琐
入场前,项目劳务管理人员要对每位入场工人测量体温,合格后进行实名登记,录入体温数据,记录并查看其来源地,统计来自疫病区人员,登记工人、工人家属、属地疫情管理机构联系方式等,费时费工。
2、工人入场体温信息难记录,通行效率低
工人每天出入现场时,项目劳务管理人员在入口处手持测温枪检测通行人员体温,发现有体温超标者不允许通行。但检查者不能识别工人身份并记录体温数据,还由于检查效率低,加之通行人员集中,往往造成拥堵。
3、体温检测记录登记低效失真
项目每天数次统计工人体温指标,多数由班组长组织工人在宿舍内自测并填表,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统计汇总,统计繁琐且易失真。
对于疫区隔离人员,项目管理人员要记录体温变化,直至14天后解除隔离,工作量大。
4、逃避测温或体温异常者混入现场难追踪:
个别人员知道自己体温偏高但不在意,通过某种手段躲避测温或强闯出入口,混入现场后安全员难以辨识。安全员统计测温入场人员数量和场区内现有人员数量不一致,但无法识别。
5、人员防疫用品使用监督不到位:
工人或外来人员未按照要求佩戴口罩,躲避安全管理人员监控,进入施工区、生活区、办公区活动,很难被及时发现并制止。
6、多人聚集性群体事件监控难:
施工区、生活区因突发事件易造成人员快速聚集,项目管理人员难以及时得知信息并赶赴聚集点处置,不利于安全和疫情防控。
7、项目疫情监测分析数据不足
一旦现场发现疑似病例等异常状况,项目部采取隔离、送医、上报的同时,会查找发病人员测温和活动记录,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,还希望找到所有相关人员的测温和活动记录。但由于数据不全或方法有误难以准确判断疫情是否受控。
二、疫情期间施工进度难保障
受疫情影响项目开复工时间一再推迟,建设时间紧,后期工期紧张,为保障进度而抢工现象将会普遍存在;复工后并行工作多、工作面多,各专业间相互之间的影响、穿插关系考虑不足,施工时容易相互冲突,造成资源浪费且影响工期,施工管理难度极大,并可能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。
三、疫情期间信息协同不通畅
1、主管部门、企业、项目领导对施工现场信息收集渠道单一
受疫情影响,企业内外部领导不便到项目检查指导,项目情况多以听汇报查资料为主,对现场信息掌控不及时、不准确,影响决策制定。
2、会议沟通少,思想行动难统一
疫情期间往往采取简化会议流程,缩减参与人员等方式协调问题,有时少数主要领导决策后以文件通知等方式下发,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决策有偏差或思想难统一等情况。
3、项目内外部协作不畅
项目各参与方协作顺畅程度是主包方组织能力的体现,疫情期间,各参与方对相关资料的收集、共享、传递、申报、审批耗时更长,对资源投入的决策能力更弱。
为减少人员聚集接触,项目必要的施工部署、组织协调、施工通知、图纸会审、方案交底、教育培训等工作均难以开展到位,急需探索新型项目协同管理模式。
四、疫情期间传统防控手段有局限
1、原有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疫情阶段新需求
工人紧张施工之余,对疫情发展及防控知识的获取多以网络消息和口口相传为主,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蒙骗和煽动,且存在交叉感染风险。管理人员也不具备相关能力,项目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形式单一,缺乏系统、准确信息来源,也无安全的教育途径。
2、现场封闭,门禁管理压力大
工程项目人员流动量大,车辆进出场频繁等都为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。原有的门卫管理,靠的是看守人员的责任心,人员、车辆台帐记了很多,“漏网之鱼”也大有人在,繁忙的工作收不到应有的效果,利用新技术手段提高人员、车辆管控力度是疫情防控的迫切需求。
3、对现场工人违章作业难以跟踪纠偏
工人分散在不同作业面,管理人员数量和精力有限,无法顾及所有工人的作业行为。与大量工人的近距离接触,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。人盯人式的监控手段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的管控要求。
4、项目监管难
受疫情影响,企业对项目的进度、质量、安全等管理活动难以有效监管。项目在开展策划、跟踪、检查、改进等活动时,很少得到公司的检查指导,容易产生风险,造成管理目标偏差,为企业带来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