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时代的发展,许多行业都在经历着转型。新的取代旧的,成为持续发展的标志。今天,我们讨论的是近年建筑业中流行的BIM技术。在新一轮的建筑业创新中,BIM逐渐占据主导地位。但传统模式是否需要被取代还有待讨论。
从CAD二维绘图到BIM的过程,与15年前从手工绘图到CAD绘图的过程相似。基本上有三个阶段。在展望BIM的未来时,我们先回顾一下BIM的历史。首先,大家不知道如果用它会有什么好处,所以一开始都是观望的。因为这是对设计和施工的一次大的调整,现在BIM正处于这个阶段。请记住,将计算机引入设计行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,也就是Apple II的时代,当时许多建筑师都在计算结构。对于一个手稿纸有好几叠的结构工程师来说,计算机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,那时候甚至计算程序都是自己编写的。从一栋三层的建筑,很快变成了三栋一层的建筑。那这八个结构将在哪里出现呢?一位老结构工程师回忆起这段历史,说他们用appleII作为一级框架需要一天的时间,然后他们把它改成286,转眼间就出来了。这个阶段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。从appleII到586。国内应用可比科研机构进入设计院晚。
第二个阶段,当你发现使用它得到利润,所以大家蜂拥而至。当然,也有一些顽固的人是在说风凉话的。事实上,当486上市时,计算机可以满足基本绘图要求。当然,这次大规模普及是在586上市。当时,软件和硬件都是可用的。为了跟上这一潮流,电脑绘制的图纸可以在甲方面前砸成渣,我记得当时用PS修改一张彩色图片,也就是调整颜色,最多一个上午能收费8000元。在这个阶段,首先是设计院的绘图员被解雇,然后是不使用CAD的设计师被迫转向计算机绘图。过了几年,我还是没有回头。我想我是去卖酱油打酱油的。现在我回头看,当然知道从手工绘图转向CAD的好处在哪里,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,所以我们等了很久。最后,没有使用就没有收入。大家蜂拥而至之后,收入迅速下降,最后证明他们不会停止工作。最后,上个阶段说风凉话的人可就被淘汰了。
中国很多东西都是这样,一个新技术赚钱,就好多人涌入,最后变得不赚钱了。现在好多人说BIM投入大,难道当时计算机制图投入不大吗?90年代一台386+数字化仪100万,90年代的一百万是什么概念。好多设计院的机房是带洁净室的,进门要换衣服换鞋,过气闸。这个在90年代要多少钱?所以投入大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障碍。到了不这么干就生存不下去的时候,门槛肯定会低很多。只不过到了这个阶段,有多少设计院和技术人员来得及调整自己的技能和流程了。从B到C是最快的,前期的A比较漫长。我记得98年的时候,手工制图就基本歇菜了,某些设计院估计为了给老员工适应还拖到2000年以后,不过也没拖几年。 这段历史最多也就20年前,现在很多还在岗位上的35岁以上的设计人员应该对此是很清楚的,其中包括很多在领导岗位上的,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秒掉一大堆顽固的老工程师,很多人估计还在设计院苦熬资历。 而今BIM就是处于第一阶段,大家都不知道这么做还有什么收益,但是估计最多5年,就会进入第二阶段,用了立马就有收益,然后快速的变成不用就没有任何收益的第三阶段。具体怎么变,现在也不知道,不过也可以回忆下历史。前年去做某项目的翻新,这个项目是95年竣工的,甲方把图纸翻出来,说是本地数一数二的大院当时集中精兵强将做的。一看图纸,说实话深度比不上而今一个正常水平的乙级院的扩初图纸,当然图纸画的蛮漂亮的,一手好字,仅此而已,在大院工作的,可以去档案室翻下15年前手工制图看看。这就是历史上技术进步导致的差距。BIM是否会导致这种天壤之别呢,我们拭目以待吧。
个人认为而今BIM的变化阶段已经接近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转换的临界点了,因为当时手工制图转换到CAD制图的临界点的标志是AutoCAD14和586,硬件和软件都堪用了。而今BIM也是硬件和软件都堪用了,等待的就是市场去发现增长点。一旦这个增长点被市场发现,那么转换就在顷刻之间。就个人来说学下BIM的软件而今并不是难事。教程和书籍都汗牛充栋了。现在刚好不忙,那个过去做过的项目练练手,也就最多三个月功夫。 对于BIM的效率,如果流程好,族库和范例文件积累够,在普通的小区施工图上,是可以比纯粹的CAD制图提高2~3倍的效率。当然前期需要对族库有大量积累。说明BIM并不只是增加工作量,同样也提高效率。而且随着参数化运算化设计的推广,某部分工作可以交给机器去做,效率的提高还是未知数。一切等待于时间,当市场发现了增长点之后,会在顷刻之间颠覆旧的体系。5~10年前谁能料到电子商务能够给实体店如此之大的杀伤。导致很多城市综合体,还没开建就过时了。
未来,BIM技术作为目前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最高水准,会有越来越多的价值潜能被不断开发,节省成本、提高质量、产生价值,何乐而不为。以上就是益韧培训为你带来的BIM相关内容,更多建筑类精彩内容可以关注益韧培训。